小、中、大班分类教学活动的设计
所谓“分类”就是把一组物体分成具有共同属性的几组,它是从求同中产生出来的,实际上就是把一个集合分成从属于它的若干个子集。 幼儿建立“类”的意识,初步形成集合的观念,需经历一个对物体属性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并对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一样”或“不一样”做出界定和选择。在分类活动中,标记始终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种符号,“标记”是事物某一特征的抽象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可以作为求同的依据或分类的说明,即在求同时,标记起着提示求同标准所特指的物体属性的作用,而在分类时,标记又是分类的依据。当幼儿理解了标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运用这一标记表示某个或某一类物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思维的抽象水平和概括能力也能获得相应的发展。因此,小、中、大班分类活动设计一般可遵循按一个标记求同一一按几个标记求同——一分类插标记一一按内部属性求同和分类——按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分类——层级分类一一多个角度分类等顺序进行。
1.小班分类教学活动
小班的分类活动应引导幼儿按一个标记求同、按几个标记求同,在认识颜色、大小和形状标记的基础上,学习按颜色、大小和形状分粪。教师在最初的活动中可通过集体游戏的形式,让幼儿玩一玩拿到的玩具材料,说一说拿到的是什么东西,最后把它送到插有相应标记的篮子中,这样将求同活动与幼儿的游戏活动结合起来,使幼儿愿意和喜欢参加这样的活动。
活动时,教师要精心选择分类的材料,如选取颜色不同但大小、形状、质地等均相同的图形片,让幼儿观察、区分图形片的异同,学习将具有相同特征的图形片放在一起。接下来的活动设计,仍是按颜色分类,但所选物品除颜色不同外,物品的材料也不相同,有图形片、积木等,要求幼儿排除物体材料的干扰,将不同材料的物品按照颜色进行分类,并且在摆放时,要求幼儿边送边说:“红积木,送你回红标记的家。”以后可以运用具体、形象的标记,引导幼儿学习按颜色、形状、大小分类。
在引导幼儿认识颜色、形状标记时,教师要先出示颜色或形状标记,告诉幼儿这是一张卡片,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卡片上涂着什么颜色或卡片是什么形状,接着告诉幼儿:“这张卡片涂着红颜色,我们就叫它红标记,它插在这个盒子上,就告诉我们,这里住着红玩具。”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按标记摆放相应的玩具。当幼儿完成任务后,教师可引导幼儿再次观察、检查,在插红标记的盒子里,都住着什么颜色的玩具。
而认识和使用大小标记,一般安排在认识颜色、形状标记后进行,这是因为物体的颜色和形状是幼儿能直接感知到的,用色块和图形的轮廓线作为标记来表示某物品也易为幼儿接受和理解。物体的大小需要经过比较才能确定,同时大与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所以作为大小的标记不能用物体的某一特征来表示,而霈采用某种象征性的形象作为标记,这样易于幼儿从形象上感知和理解大小标记的含义。如以手和脚的分开与并拢来区分大小,手脚分开站着表示大,而手脚并拢则表示小。
另外,在幼儿学习“按物品的用途分类”时,教师选取的物品应是幼儿熟悉的,也是幼儿在生活中使用过的,这样幼儿才能说出每种物品有什么作用,哪些物品可归放在一起。同时,教师可先出示有关物品,请幼儿说说它们的名称,说说它们有什么作用,再请幼儿想一想,哪些物品可以放在一起?为什么它们能放在一起?让幼儿学习将不同用途的物品(如吃的、穿的、玩的)分别归类。
分类教学活动对小班上、下学期的幼儿应有所区别。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又刚入幼儿园,独立操作能力还较弱,所以最初的活动建议以集体的游戏活动为主,以后逐步采用分组活动形式进行。而且刚开始分组活动的内容不要太多(以三组左右为宜),这样便于幼儿选择和交换活动。
小班下学期分类活动的内容与上学期的内容是相衔接的,但教师在活动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要求幼儿根据问题所采取的解决方法要较以前复杂。例如,在上学期的分类活动中,要求幼儿按照标记将图形片或物品分类,或先分类再选择相应的标记表示分类结果;下学期教师则可以要求幼儿学习自己制作标记表示分类结果。同时,教师也可将分类活动的设计与数的认识结合起来,要求幼儿将相同数量的物品归类,如在按数量将物品归类时,要突出强调:“几只××和几只X×一样多,它们应放在一起”,这样运用语言帮助幼儿感知相等的数量,逐步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同时可让幼儿在学习给物体集合按照其数量进行分类的过程中,逐步地将数的实际意义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
2.中班分类教学活动
中班可引导幼儿学习分类记录,学习按物俸的多种特征进行多次分类,启发幼儿能从不同角度思考分类的标准。另外,还可进行逻辑分类、层级分类。
如“几何图形拼图分类计数”的活动,幼儿学习按图形本质特征分类(即忽略大小、颜色干扰),并记录分类结果(即每种图形有几个)。教师出示用几何图形拼成的某个物体,例如蝴蝶、花朵、小鸟等,引导幼儿观察,这是一个什么物体?它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每种图形有几个?请幼儿先进行图形分类,再记下每种图形有几个。反之,在小组活动中还可以准备一些图形片,让幼儿玩图形拼图的游戏,要求幼儿在拼图的基础上统计各种图形的数量。
再如活动“引导幼儿学习按物体特征进行多次分类,并记录结果”,每种物体都具有多种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幼儿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可以按照颜色或形状将这一物体和某几个物体划为一类。如设计各种各样的帽子、汽车、花朵图,幼儿可以按大小分类,也可按颜色分类,还可按有无花纹进行分类。
为了便于幼儿在记录时表示某种特征的“有”和“无”,教师可以设计相关活动引导幼儿认识肯定标记与否定标记,懂得它们表示的意义。例如,我们可以用一片叶子代表有叶子,而在叶子上划一斜线则表示没有叶子。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设计一些按肯定与否定标记分类的活动。如按“圆形”和“不是圆形”进行分类,按“红色玩具”和“不是红色玩具”进行分类。分类活动还可以与认数活动的内容相结合,例如看纸口袋上的数字,学习将相同数量的点子卡、竖线条、实物卡等放入口袋中的活动,实际上就是学习按数量进行分类。
3.大班的分类教学活动
教师可结合一些主题活动的开展或利用生活中容易收集的物品引导幼儿进行分类活动。例如“树旰朋友”的活动,可引导幼儿在观察、比较树叶异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树叶进行分类,并探索运用各种不同的符号、标记和数字记录分类后每种树叶的种类和数量。活动中让幼儿观察树叶,比较树叶的异同,根据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树叶分类,把同种的树叶放在一起,说一说每种树叶各有多少,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策略记录树叶的种类和数量,相互交流各自记录的结果,学习同伴的不同记录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再如设计“动物朋友”的活动,让幼儿自由结伴,2人一组,每组1张分类板、1份动物卡片(如虎、狐狸、鳄鱼、马、大象、猫、蝙蝠、鸽子、青蛙、鸭等)、2张标记卡。请幼儿观察卡片上的动物,说说有哪些动物,并请幼儿选择适当的分类的标准,大胆尝试将动物分成两组并做相应的标记,同时记录分类后每组动物的数量。最后,教师与幼儿一起对幼儿的分类记录进行统计或共同观察讲述,相互交流不同的分类标准,学习从不同角度灵活地思考问题。
此外,教师还可设计一些层级分类活动。如“送片片回家”引导幼儿按图形片的某种特征(颜色、形状或大小),对图形片进行连续分类,如先按颜色标记将图形片分成两类,再分别将两类颜色图形按形状标记分成几个形状集合。
为了减少幼儿在学习中的难度,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实物或单张图片,便于幼儿实际操作,反复尝试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在多次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物体分类,同时也有助于其将外部动作转化为内部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