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班对应教学活动的设计
引导幼儿感知集合间等量与不等量的关系,可通过学习一一对应的方式来实现。一一对应是不经计数而确定物体数量的简便方法,因为它并不依靠对数的理解,相反它是理解数的一个基础。幼儿有了一一对应的观念以后再让他们学习计数,会使计数更具有意义。
教师在小、中班的一一对应的活动设计可以参考以下的顺序进行:
1、体验一一对应关系
活动中提供具有一定对应关系的若干对实物或实物卡片,如有相连关系的手套、袜子、鞋子等,有相关关系的碗和勺子、雨伞和雨鞋、牙膏和牙刷等,有从属关系的“爷爷”和老花眼镜、“娃娃”和奶瓶、“医生”和听诊器等,通过引导幼儿把其中有联系的物体配成对子,让幼儿从中体验一一对应的关系。
2.一一对应分类摆放物体或卡片
提供有相关关系或等差关系的两种系列图片,如提供一组等差增大的小狗图片和肉骨头图片,让幼儿先对小狗系列图片进行排序,然后每只“小狗”对应“喂”相应大小的“肉骨头”,即对应小狗系列图片排出肉骨头系列图片。
3.-对应比较两组物体
在集体活动或小组活动中,设计并提供两组物体各若干个(小班一般为5个左右),要求幼儿一一对应排列后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和少,并引导幼儿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两组物体一样多(如用“添1”或“去1”的方法使两组物体一样多)。
4.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计数
在小、中班感知10以内数量的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物体,因为幼儿能够将点数的动作与所点的物体相对应,这一连续的点数过程就是幼儿在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计数,幼儿只有对应准确才能确保不漏数、不重复数并正确说出总数。
5.通过一一对应判断两组物体数目的多少
提供两组排列位置对应但数量相同或不同的物体或图卡,或大小(形状、颜色)不同但数量相同的两组材料或图卡。小班活动材料的数量一般控制在5以内,中班在10以内,以集体或小组操作活动的形式,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逐步摆脱物体外部形态和排列形式变化的干扰,再运用一一对应的方式判断两组物体数目的多、少还是一样多,知道多的多在哪里,少的少在哪里。
下面以小班为例:教师可先要求幼儿学习匹配相关物体的活动,让幼儿感知和体验相关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例如猫与色、鸡与虫子……它们表示的是动物与食物的关系,而牙膏与牙刷、伞与雨鞋……表示的是生活用品与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幼儿再学习运用一一对应的逻辑方法比较、确定两组物体数量是多、是少还是一样多。在幼儿活动时,教师应引导幼儿认识每一张图片,说出它们的名称,找到与它有关的图片,再将它们排在一起。
在让幼儿学习将两两相关物体一一对应摆放的活动时,教师可为幼儿的小组操作活动提供两组物品材料,一组为日常生活用品,一组为动物与其食物。幼儿只有运用自己都比较熟悉的材料,才能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其正确匹配。
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幼儿注意按一定的规则拿取、摆放和整理材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要求幼儿先拿盘子里的图片,将其整齐地摆放在标记图红线上面,然后再拿盘子下面的图片,将这些图片放在红线下面,并与上面的图片一一对应,放好后再说一说“××图片和××图片在一起”(或说“××和××是好朋友”)。
最后,在以上活动基础上,再开展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数量多少的活动。在环节设计上要体现幼儿对一一对应方法的学习,如教会幼儿运用自己右手的食指,指着上下两排物品一一对应地进行比较,让幼儿边指边说:“一只兔子送你一棵青菜,一只兔子送你一棵青菜……”通过一一对应地比较,如果发现每只兔子都有青菜吃,兔子与青菜都没有多出来,说明兔子与青菜一样多。要充分发挥操作方式在幼儿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引导幼儿通过操作的方式建立两组物品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在对应的基础上比较它们数量的多少。一旦幼儿学习和掌握了一一对应的逻辑方法,就为他们以后数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