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中成长
陈鹤琴先生说“孩子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纲要》也直接规定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确实,在游戏中幼儿享受成功、体验挫折、尝试解决问题、满足情感交流、积累各种经验,从而获得身心和谐发展。为此,我们大班组合作创设了以“新民路”为主题的游戏活动,以促进幼儿的素质全面发展。
一、班级之间的合作、互动为幼儿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时间、空间、材料),游戏材料应强调多功能和可变性,应充分尊重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而一个班的资源是有限的,能提供给幼儿的游戏形式、材料、都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大班组利用走廊相连的优势合作设计了“新民路”的主题。我们采用资源共享的方式在“新民路”上根据幼儿需要创设了“肯德基”(大1)、“邮局(大1)”、“丹阳书城(图书室)”、“影楼(大2)”、“儿童医院(大2)”“大统华超市(大3)”“儿童银行”(大3)等区域,游戏中三个班的幼儿可在“新民路”上任意选择、游戏。这样使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更多,交往、发展空间的更大。
二、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性、自主性得到更大发挥。 我们的区域游戏具有开放性且内容丰富,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游戏方式与游戏伙伴,并决定游戏进程。在游戏活动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人,自主自愿的从事着自己喜欢的活动,因此情绪高涨,思维积极。同时在游戏中幼儿互相协商、合作,并主动探索,努力解决问题,这使得幼儿积极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在游戏中每个幼儿都在有意无意地关注同伴的一言一行,通过与同伴的协商、合作,建立正确的交往方式。儿童医院里:你当了外科医生我就当内科医生吧,我来当病人,我当药剂师吧……就这样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得到改善,进一步的加强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同时在活动中幼儿也能够有许多创意性的想法:一位 “化妆师” 正在为他的顾客打扮,围巾一会儿扎脖子上扣一个漂亮的蝴蝶结,一会儿扎在腰上作腰带、一会儿披头上作新娘的头纱,积极动脑筋想把他的顾客打扮的最美。就这样常常在操作中、交往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培养,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游戏中我们通过“买”、“卖”自然的引导幼儿主动的去学习对10以内加减法的正确运算,学习兑换钱币、找赎等,巩固对加减法的熟练程度,同时也使幼儿认识了人民币,对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三、角色的扮演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游戏中我们鼓励幼儿大胆用语言交流,通过角色间的对话锻炼幼儿的思维反应,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角色游戏《儿童医院》中,“医生”关切地询问:“你哪里不舒服呀?” “病人”详细的描述自己的“症状”:“我头疼、肚子很难过 像要吐……。” 《大统华》超市中营业员:“欢迎光临,请问你需要什么?” 顾客:“我想买汽车,多少钱。” 营业员:“五元。” 顾客:“太贵了,便宜点。” 营业员:“不贵,我们这是最低价,照本钱买给你的,不能再便宜了,再便宜我们就要亏本了。” 在游戏中幼儿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礼貌的、适当的语言交往,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促进了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
四、废旧材料的运用,发展了幼儿的创造力。 在我们的周围,瓶子、盒子、包装袋等无毒无害的废旧物品随处可见,利用这些废物作为游戏资源,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效果显著:布的边角料贴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装饰在肯德基的墙上;娃哈哈奶瓶制成了热水瓶,摆在了超市的生活用品柜上;牙膏盒做成的汽车、机器人摆在了玩具柜上;吸管穿成项链,做成相框;海绵制作成了薯条、面包。在游戏中这些动手又动脑的操作,既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也促进了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还使幼儿懂得了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道理。在游戏中幼儿的环保意识逐渐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德也在慢慢养成。
五、通过游戏发展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规程》中要求: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工作者” “消费者”这两种主要角色。幼儿通过 “工作”(扮演医生、经理、清洁工、设计师、服务员等)获得“工资”, 有了“钱”才能去“消费”。游戏中工作者只有认真工作才能拿到工资,假如不好好工作,擅离岗位,经理就要扣工资。通过这样的游戏规则逐渐培养了幼儿爱劳动、做事坚持到底的良好品质。 我们还创设了“儿童银行”,游戏中幼儿把自己的劳动所得(“工资”)存入“银行”,当想消费时再从“银行”取出。在游戏中幼儿会比比谁的“存款”最多,在消费时他们也常常因东西价钱太贵而舍不得买。在潜移默化中幼儿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意识不知不觉形成。 总之, 随着幼儿教育科研和改革的逐步深入,游戏在整个幼儿教育中显示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后我们将继续学习,研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得以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