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认识10以内数的教学活动设计
认识10以内基数,幼儿是从感知10以内物体数量开始的。4~5岁是幼儿数概念初步形成的阶段,因此,认识10以内的数应是中班数学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
中班上学期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引导幼儿能正确感知和判断7以内的数量,感知和体验7以内自然数列中的数序和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认识数字1~7,理解数字的含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领会基数与序数的意义。中班下学期,幼儿认识8、9、10三个数的内容与要求基本上与上学期相似,由于8、9、10三数表示的物体数量大,幼儿在感知数量和体验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时,容易受物体本身大小及排列形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因此,这些方面的活动应是下学期教学设计的重点。教师在进行10以内数概念活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将数目与数字符号紧密联系
数字符号比数目更为抽象,我们使用数字的时候,就意味着在“抽象”地运用数目。4粒花生米是看得见、数得清的,而“4”则是一个数字符号,既不是4粒花生米,也不是4个物品。幼儿是按具体的概念“4粒花生米”来思维,而不是用一个抽象的数字“4”来思维,因此,设计认识数字的活动时,要将数目与数字符号紧密联系起来。
2.注重关键经验的获得
中班幼儿数概念发展的一个关键经验就是运用序的观念排出10以内的自然数列,理解数列中数的顺序和数差关系。对于数字的顺序,从根本上说是和“多一个”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数字4排在3的后面,是因为4比3多了一个,所以说,帮助幼儿感知10以内的数序和数差关系,可先帮助幼儿整体感知10以内数列,然后再判断其中某一段连续数(如3、4、5或7、8、9)之间的数差关系和顺序关系。
在3、4、5中,3比4少一个,5比4多一个;在7、8、9中,7比8少一个,9比8多一个。而在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时,教师可用下图引导幼儿观察两组物品数量上有什么不同。当幼儿确切地说出两组物品的数量相差1个,即一组多1个而另一组少1个时,教师可提出问题:“怎样使两组物体的数量相等?”进而引导幼儿通过思考和操作发现,添上1个或在多的一组拿去1个,都能让两组数量变成一样多,这样让幼儿从中感知到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
另外,还可通过“变数卡”的游戏让幼儿进一步体验相邻数的数差关系。可请幼儿按顺序将正反分别为红绿数字的卡片(两面的数字也不一样,反面比正面的数多1)插在分类盒上,让红色数字正对着自己,同时在分类盒中给每个数字匹配相应数量的实物,并检查每格中的数量是否放对了。接着将数字卡片翻转,让绿色数字对着自己,引导幼儿发现每格中的实物数量与数字不一样多,思考怎样才能让它们变得一样多。幼儿有了前一活动的经验,一定会说:“添上1个”。这时,可请幼儿在每一格中都添上1个,并让他们边添边说:“1添1是2,2添1是3……”
这项任务完成后,可建议幼儿再将数字卡片翻过来,红色数字对着自己,再请幼儿看看每格中的实物数量又怎样了,请幼儿想一想:“怎样让每一格中的实物数量变得和数字一样多?”在幼儿从每格中拿去1个时.也要求他们边拿边说:“2去1是1,3去1是2……”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幼儿对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有所认识,并会用添1或去1的方法使两数相等,发展幼儿可逆性思维和多途径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按单元或阶段编排活动
例如在设计“认识7以内的数”的活动时,教师可将此内容的学习分作两个单元进行:第一个单元是复习、巩固小班已认识过的内容,即对5以内数量的感知,通过这一过程,扩展幼儿对数的认识,包括感知、体验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引导幼儿学习不受物体空间排列形式和物体大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从而能正确感知数量,认识、理解数字的含义等。第二个单元是正确感知6、7,包括认识数字6、7,感知、体验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按数量给物体归类,能排除物体排列形式和物体大小的干扰,正确感知数量,这也体现数学学习循序渐进的一个特点。
4.将不同内容的活动进行组合搭配
例如认识5以内数的内容,包括认识数字1~5,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5以内的数量,感知和体验5以内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等。这些内容可以通过设计成“给实物卡片送数字朋友”、“数物拼版”、“看数字做动作”(如拍手、拍肩、学兔跳等)、“数物接龙”等活动予以表现。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