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利用儿歌学数学
儿歌,琅琅上口,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我们不难发现,刚会说话的幼儿就能在成人的引导下念几首简单的儿歌,那么儿歌和数学有关系吗?有怎样的关系呢?其实,儿歌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因此,可以通过儿歌促使幼儿在说说、玩玩的游戏过程中,积累、丰富和巩固相关的数学经验。
1、儿歌的韵律体现了排列的规律性
儿歌在韵律上十分讲究,音韵优美、节奏明快、音乐性强,儿歌的押韵一般要求每逢双句的最后一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这样朗读起来,就能形成一定的节奏。如儿歌《拉大锯》:“拉大锯,拉大锯/姥姥门前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大家一起去看戏。”其中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后一字均为“戏”字,便于幼儿吟诵。也有一些儿歌是每一句都入韵,这也是一种规律,如儿歌《狗尾巴草》:“小狗尾巴摇摇,小草尾巴摇摇,小狗尾巴摇摇,小草尾巴摇摇。摇啊摇、摇啊摇、摇啊摇、摇啊摇,变成一棵尾巴草。”这首儿歌中,每一句的最后一字韵母均为“ao”。
因此,在儿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去分析其中隐含的规律,帮助幼儿积累儿歌中排列的规律性,有助于幼儿吟诵并在创作儿歌的过程中进行运用。
2、儿歌内容的本隽蕴涵了一定的数学内容和数学关系
如“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筋斗,七八九,拍皮球,张开两只手,十个手指头。”这首儿歌中含有数数的知识,学习它有利于帮助幼儿了解数的排列顺序,儿歌最后两句可配之动作进行点数,可发展幼儿的数数能力。“花园里,花儿开,红的红,白的白,花儿好看我不摘,大家都说我真乖!”则体现了认识颜色及颜色归类等相关的数学知识。“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则运用到相应的数学运算的知识。
儿歌中这些显性的数学内容易被师幼发现,而有些儿歌中数学教育的内容是隐性的,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挖掘。如儿歌:“小露珠,起得早,滚来滚去在做操;小蜜蜂,起得早,飞来飞去在做操;啄木鸟,起得早,啄来啄去在做操;小朋友,起得早,走来走去在做操。”在这首儿歌中,一方面,每一句的字数是相同的,这是一种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从儿歌排列的顺序看,“小露珠、小蜜蜂、啄木鸟、小朋友”是从小到大排列的关系,这些都是隐含在儿歌中的数学知识。当然,对于如何把握儿歌中的数学知识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去探索和发现。
对儿歌中数学教育因素的分析和把握,有利于幼儿积累和巩固丰富的数学经验,也有利于幼儿在创作儿歌的过程中合理地进行运用,在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同时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两者相得益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