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并分析幼儿语言中的提问特点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观察自然万物,认识大干世界,每天都有新的事物不断刺激他们的神经,有些是他们能理解的,认为顺理成章的,可大部分他们都不能够理解。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向外界求助。寻找问题的答案,是幼儿关注外界环境的结果;接触外界环境的过程,也是他们了解外界环境的途径。可见,提问是幼儿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对个体而言更具有促进身心发展的意义。所以,教师必须对幼儿提问特点有正确的认识,并注重发掘其中的教育契机。
一、正视幼儿提问的必然性
提问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然结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智力的发展。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幼儿的天性,反映了幼儿的内在认知需要,有利于激励他们自觉、积极、热情、持久地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具体反映就是幼儿好问、好动。他们常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涉及广泛。②口头语言发展后,幼儿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也自然能向他人发问。③意识的发展。幼儿能够有意识地注意周围的环境,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力。
当幼儿2岁左右时,伴随着思维的初步发展、语言的丰富、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萌发,开始出现提问现象。幼儿最初的问题大多是问他所见到的东西的名词:“这是什么?”“那是什么?”长到三四岁,幼儿常常会问一般命题中包含知识性的问题:“毛毛虫是好虫还是坏虫?”“老虎厉害还是狮子厉害?”这体现了幼儿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的发展。这类提问是在幼儿认识命题中的事物,具有比较、分析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五六岁的幼儿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兴趣,总喜欢问“为什么”。比如:“为什么太阳会变颜色?”“我们为什么要睡觉?”对这些非常有趣的问题,他们要一直追问到底甚至直到受到成人的责骂为止。 幼儿提问是发展的必然,也是发展的必须。教师不能厌烦幼儿的提问,而应加以鼓励,认识到这是幼儿学习的有效工具,是施教的出发点和突破口,可以促进幼儿的全身心发展。如幼儿会问:“老师,怎么有太阳还会下雨?”“汽车尾部为什么要装灯?”教师应积极认真地对待幼儿的提问,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回答幼儿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二、明确幼儿提问的动机
有人曾对幼儿的问题做过分析研究,发现幼儿提问的动机有十多种。由于动机不同,幼儿希望得到的反馈也不一样,而教师的处理方式也应该有所区别。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幼儿年龄、具体情境的不同,了解幼儿提问的不同原因,对症下药。
幼儿提问最常见的几种动机有以下几种。
1.为了弄清字词概念,出于学习语言的需要而提问 如:“这个是什么?”“熨斗是干什么的?”这在每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上都能体现,只要幼儿接触新事物,他们这种提问的热情就不会消退。这种问题的出现,标志着幼儿已经开始注意周围的现实世界,具有最初的观察力,是求知的萌芽。但是,随着幼儿的发展,出于此类动机的问题比重会有所下降。 教师可以从这类问句中了解到幼儿知识获得的程度和经验的水平。正如陈鹤琴先生指出的,问句若是“这个是什么东西”、“那个是什么东西”,就显出问者的知识缺乏;问句若是“水是怎样流动的”、“吃蟹为什么用醋”,可明显表明问者有些知识和经验。
2.为了寻求事物的因果关系而提问 如:“为什么下雨以后会有彩虹?”这类问题在幼儿上中班时明显增多,成为主要问题模式。这些问题是幼儿在接触周围生活的过程中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产生了新的兴趣的基础上提出的。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幼儿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与家长应十分重视幼儿的此类问题,采取积极的态度,正确、科学地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幼儿通过提问获得新知识,是发展幼儿智力、激发幼儿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
3.出于对某事的兴趣、喜爱而提问 如:“飞机为什么能飞?”“飞机有多大?”提此类问题的幼儿往往具有特别的爱好,不仅广泛而多样,而且变动较大。 教师组织活动时,最头疼的就是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转移,常常需要苦思冥想,利用各种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但如果教师平时注意仔细观察积累,留心幼儿的问句,就能够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从而因材施教。
4.为了表现、炫耀或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提问 如:“老师,你知道我家有几本奥特曼的书吗?”“你在大海里游过泳吗?”提这些问题,幼儿并不想知道对方的答案,只是借提问引出自己值得炫耀的事,随后幼儿会主动告诉你答案,实际上是一种自问白答。
5.为了跟别人交流,试探别人的态度而提问 当见到新教师时,有的幼儿会问:“你是我的老师吗?”表达了幼儿对教师的好奇,试探教师对他的态度。当得到回答后,幼儿就会觉得很满足,并开始跟教师接近。
三、处理幼儿提问的艺术
1.耐心倾听幼儿提问,保护其好奇心,鼓励和支持幼儿大胆地提出问题 当幼儿出现认知矛盾时,首先会与同伴讨论,当在同伴那儿得不到答案时,才会求助于教师,这时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就十分重要。如果师幼关系是和谐的,那么就会激发幼儿向教师提问的愿望,反之,幼儿就会打消向教师提问的冲动。所以,当幼儿向教师提出问题时,教师应表现出对他们所提的问题很感兴趣,要认真耐心地倾听他们提出的问题,不能表现出敷衍的态度和厌烦的情绪。提出问题和讨论问题,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有很大的好处,教师应适时、合理地鼓励他们提问,以促进幼儿好奇心的发展。
2.分析幼儿提问的真实动机,根据动机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对策 (1)当幼儿提问的动机是弄清字词概念、学习语言时,教师应该用清晰标准的普通话、浅显易懂的句子去给幼儿解释,使他们记忆深刻,理解正确,并有意识地在幼儿感兴趣的时候帮助幼儿重复练习。 (2)当幼儿提问的动机是寻求事物间的关系时,教师应把握这一教育时机,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技能。 首先,对于一些显而易见的简单问题,教师不必立刻给出答案,而应该反问幼儿,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主动去思考。如对于“人为什么要穿衣服”这类问题,教师完全可以反问幼儿:“想一想,你为什么要穿衣服?”鼓励幼儿积极思考,找到答案。有的幼儿会马上说:“穿新衣服就漂亮啦!”(美观)另一名幼儿也想到:“冬天穿上衣服就不冷了!”(保暖)……在教师的反问下,幼儿能够自己解决简单的问题,从中不仅能学到简单的知识,而且能学会一种思维方式,逐渐发展自己解答问题的能力。 其次,对于稍显复杂而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教具和实验用具,带领他们通过亲自实践而得出结论。如“小白兔喜欢吃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大家都在热烈讨论。最后相持不下,找到教师求助。教师当然可以简单地回答萝卜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这种方式却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这时应该抓住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带着问题做实验,鼓励幼儿从实际喂兔子的过程中找到答案。这样不仅能锻炼幼儿的观察力,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热爱小动物的爱心,还可以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同样具有代表意义的问题是:“为什么蝌蚪是青蛙的孩子?”
四,对于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留待幼儿长大了再回答。
如幼儿问:“人是怎么来的?”教师不能用生物学的专业知识给他们讲人类的起源,幼儿无法理解这么深奥的理论。这时,教师应该说:“你们还小,以后上学了,好好学习,就能懂得很多事情了。”促使幼儿渴望长大获取知识。但也不能总说:“以后你就知道了,现在别老问!”这不仅会恶化师幼关系,也会打击幼儿的积极性。 (3)当幼儿的提问动机是显示自我时,教师就要选择性地忽视那些过分炫耀的幼儿,让他们学会谦虚;适当鼓励那些羞涩的幼儿,让他们能充满自信。总之,教师要因材解问,塑造幼儿的完善人格。
3.启发不会提问、不肯提问的幼儿 好奇是幼儿的天性,一些幼儿之所以没有问题可提,主要是没有接受新的刺激,也就是观察力弱。提问的重要性要求教师一定要引导幼儿学会提问。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去观察,让他们发现一些新事物、新现象,指导幼儿在观察中产生疑问,提出问题。教师也可以先提出问题,让幼儿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这也能启发幼儿提出新的问题,并且让幼儿学会如何提问题。 提问是幼儿学习的手段,与其思维、语言、意识的发展相互促进,在幼儿的成长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一定要正确认识幼儿提问的原因、发展、动机等,并能根据对象、环境、性质的不同,艺术地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
|